為何要進行都市更新?
誰需要都市更新?為何要都市更新?
讓我們告訴您一些數字:根據 2010 年的人口與住宅 普查資料,台北市屋齡達到 31 年以上的住宅比例高達 49%,高雄市為 35.7%,新北市為 33.5%,這些老舊住宅主要興建於民國 60-70 年期間,大多面臨結構 安全有疑慮、缺乏電梯設備、違章建築嚴重、鐵窗林立、無停車空間、以及鄰里 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甚至部份還有海砂屋與輻射鋼筋的問題,嚴重影響居住安全、生活品質、以及都市景觀。因此,如何透過都市更新來增加住宅供給與改善 住宅及鄰里環境品質,儼然成為當前政府最重要的住宅課題。
您可能暈頭轉向了,或是覺得,噢,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都市更新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空泛也有點遙遠,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說的話,其實就是老屋重建。更新並不意味著舊的一定要換成新的--人們都喜歡老而美、舊而好的東西們,不但在供應無虞的前提下取得成本低,最重要的,是有溫度、有感情。但如果今天是老而危、舊而陋的情況呢?一般可換的,我們早換成新的了,但房屋呢?
在此,我們提供幾個方向來一起思考:
怎麼判斷能否參與更新呢?首先,先從房子的安全及舒適來說起。
房子,是我們每天都要使用到的重要物品,因此,我們建議您用心觀察房子告訴您的重要訊息:
屋齡:
請試著查閱您的房屋權狀或使照,超過30年者,即大致符合都更重建的標準,但請注意:30年是作為一個客觀、適法的指標,並非意指超過此限就一定危險老舊。
外觀:
是否有地板傾斜、磁磚脫落、牆壁出現裂縫、天花板塌陷等的狀況?
居住感:
在居住期間,輕則每天爬樓梯的煩擾,嚴重者,有出現壁癌、漏水等情形。
如果您目前的居所有出現上述這些狀況的話,也許您可以考慮維修、裝潢、產權易手,或是更新重建。
執行都更重建的條件是什麼?
簡單的說,都更三大元素:土地建物、專業技術及資金。
不動產就是土地及定著在其上的建物,建物是被更新的客體,土地是更新的基礎。專業技術則含蓋了龐大的層面及業種,諸如建築師、地政士、整合人、規劃顧問公司、房地產銷售人員、律師、結構及土木技師、營造廠、承包商......等,種類繁多,簡直令人眼花撩亂。沒錯,我們身處在一個專業分工的社會,建築這件事所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同的技術提供者。
而資金呢?前面已經說到建築有著廣大的專業脈絡,因此我們也可以聯想到,蓋房子需要的成本必定為數不少。若在北市蓋一間40坪上下的中型房屋,您可能需要準備1000萬左右的資金,甚至更多,這是一個對一般民眾來說不小的數目,那麼資金該從何而來?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從床頭櫃翻出來,也就是地主自行出資,俗稱自建;另一種是別人幫忙出錢,然後跟著分房地,也就是俗稱的合建。
不動產、專業技術及資金,這三大元素的排列組合,就是都市更新會產生的各種執行樣態,可能是持有不動產的人自己準備資金,再委託專業者重建;也可能是專業者帶著資金來找適合重建的不動產,也或許是持有不動產的人委託專業者代為尋找投資方。
現在我們知道組成都市更新的元素了,那麼,怎麼排列會最有利呢?這個問題恐怕討論上幾天幾夜也無法獲得最正確的答案,因為向來沒有最有利的方案,而只有根據需求所擬定、相對合適的方案。
無論地主方、專業方,甚至投資方,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致,對重建的期望也不同--都更成功的美好結局,絕對不會僅僅是發大財這麼簡單,那麼,都更的效益是什麼呢?
可以說,每個人都想要獲利,事實上,除了少數區位條件佳的基地之外,隨著法令機制的健全及市場的穩定,都更很難成為財富大幅增加的手段。對地主而言,都市更新除了是一個可以用低成本換得安全舒適新房屋的方式並從中獲取額外增值的利益之外,同時,若參與都更的土地有產權複雜如公私參雜、畸零地、地主失聯的情況,均可藉由都更來梳理與重整。
在公益層面,則因都更及危老皆有鼓勵良好設計的獎勵容積項目,例如具環保意識的綠建築、留設公眾通行的人行步道甚至公益設施等,在執行重建過程中,得以有效改善都市環境。